24考研,有哪些专业推荐?

Eva学姐
2022-11-29 16:29:34

296

摘要:

24考研的小伙伴正式备考之前还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最重要的就是确定专业! 今天学姐帮大家总结了几点选择专业的角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01. 国内形势

对于这一点,许多考生常常认识不足,他们把考研当成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大背景对未来个人就业及前途的的重要作用。

比如,近几年“生态文明”这个词非常火。虽然现在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并不是特别热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不一定就比不过所谓的热门专业。

总之,关注国家的时事热点,洞察国家大事,对选对专业,十分必要。

02. 就业形势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决定考生将来从事什么专业。这也导致近几年一些热门专业被挤得头破血流。面对这种情况,开宝建议各位考生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分析,实事求是。

03. 个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指路灯,对本科所学专业并不是很喜欢的同学,考研给了大家重新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当然,这个选择是有风险的,毕竟这是跨专业考研,为了成功踏入目标院校,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04. 历年分数线和录取比例

复试分数线的高低、录取比例的大小意味着竞争是否激烈。考生在选定专业时可以根据往年的这些数据来判断选择。

05. 国际形势

对于某些行业,可能在国内并不是发展的特别好,但是在国外,却是前景明朗,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这种专业是否在未来会更受欢迎。

06. 本科专业限制

在考研的道路上,考察的并不是谁更有潜力,而是有限的时间内,你能比别人发挥出多少来。

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本科所学专业对考研专业的限制作用。若是你本科学的是法学,但是你考研想考数学专业,那毫无疑问,考研的难度会非常大,毕竟文科与理科的学习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最后盘点一下大家认为相对好考的专业,仅供参考: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应用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医学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管理机构和国家机关、医学机构、研究所、大学、国际企业、私人机构等从事工作。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工程力学专业

工程力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制冷空调、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就业方向:从事清洁能源开发、电力生产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制冷与低温、空调和储能、空调与人工环境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属于理科大类,电子信息科学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支柱,是一门结合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进行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现代测绘技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与此专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就业方向:一般多进入钢企和相关研究院,高分子及非金属方向多进入陶瓷、玻璃、涂料、家电等行业,多属大型国企、军工、民企和科研院校。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